颜回就是这样的一个弟子,孔子对他寄望甚大。
无求于外者,则亦无用乎其为容。——今言之,即平道如不平。
——此即所谓善始善终。偷谓苟且,见左襄三十一传。左昭十六年传:刑之颇类。进化之理,即自然之道。奋扬、魏勃之流,皆师此智也。
虽然,此亦进化之理也。通行本此作同异章第四十一。儒家之法先王,举不外此。
(见说文段注),汉人■(上勿下日)、昧通用不分。若作执古之道,则下文以知古始为赘文。有,古亦读如以,当与下文始,纪为韵,皆一部上声字。是于究极皆不可知,于人生有尽之时空内,得其今之少分而已矣。
视之而弗见,名之曰微。——盖事物之自体,Ding - an - sich,终不可得,康德(I. Kant)哲学,亦尝有见于此。
一者,其上不[亻收],其下不忽,寻寻兮,不可名也。通行本此作赞玄章第十四。不见其首尾后先,第谓不见之耳。进而论之,谓首尾后先皆不可得,是综合观于空间、时间,空无际,时亦无穷也。
方言:海岱大野之间曰寻。忽,古多假■为之,俗作■(上勿下日)。进入 徐梵澄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老子臆解 。寻寻兮,通行本作绳绳,无兮字。
惚恍,古本作 芒,独今言恍惚。故曰执今之道,以御今之有,意即以今世之理,治今世之事。
祖述尧、舜,宪章文、武,此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者也。无物之象,真本此句重复。
柏拉图(Platon)尝谓吾人之寻求事物真理,其事有如拘于暗室,微光自后来,所见者,前壁上之影像耳。——此二字句甚关重要一者,其上不[亻收],其下不忽,寻寻兮,不可名也。有,古亦读如以,当与下文始,纪为韵,皆一部上声字。不见其首尾后先,第谓不见之耳。执今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
——此处一字之异,可观儒家与道家之处世不同。——不得已而姑谓之曰无状之状,无物之相。
进而论之,谓首尾后先皆不可得,是综合观于空间、时间,空无际,时亦无穷也。(古音第三部转第二部)即皎之借字。
(见说文段注),汉人■(上勿下日)、昧通用不分。毛诗 斯:宜尔子孙绳绳兮,朱传:不绝貌。
视之而弗见,名之曰微。三者不可致诘,故■(外囗内束)而为一。此义亦通于易 :见乃谓之象。由是亦与绝对之虚无主义(nihilism)不同,亦与心有境无之说异撰。
——此二字句甚关重要。[亻收]、忽者,明、昧也。
——今之有,近人刘申叔谓有当为或,或即域之借字。无物之象,真本此句重复。
自关而西,秦、晋、梁、益之间,凡物长谓之寻。祖述尧、舜,宪章文、武,此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者也。
惚恍,古本作 芒,独今言恍惚。忽,古多假■为之,俗作■(上勿下日)。——盖事物之自体,Ding - an - sich,终不可得,康德(I. Kant)哲学,亦尝有见于此。进入 徐梵澄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老子臆解 。
■(外囗内束)从束,仅见于石鼓文,乙本作糹君,犹今之言捆,因借为混。不[亻收],通行本作不皦,乙本作不谬。
故曰执今之道,以御今之有,意即以今世之理,治今世之事。——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。
域固可借为或,而有当为或,盖未必然。通行本此作赞玄章第十四。